
更新时间:2025-08-07 14:56:09 点击量:
总统大选尚未正式投票,胜负已几近明朗——这并非李在明有多强,而是他的对手,已率先把刀举向了自己人。
5月30日,韩国进入总统大选的事前投票阶段,短短两天内,投票率已攀升至39.8%,远超上届选举同期的12.2%,甚至是上一轮大选的8.1%。选民热情空前高涨,政坛格局剧烈震荡,仿佛整个国家正在等待一次决定命运的手术。
这次大选,被普遍视作韩国政治重组的关键节点——尤其是在朝野“亲美”共识渐次瓦解、地缘结构重新排列的背景下。然而,就在舆论密切注视保守阵营如何集火抵御李在明攻势之际,右翼自己却先炸了锅。
一边是61岁的金文洙——国民力量党推出来挑战李在明的旗手,自诩“延续尹锡悦路线”的接班人;另一边,则是40岁的李俊锡——曾是金文洙所属政党的党首,如今却挥刀自立门户,另起炉灶创建“改革新党”,并拒不让步。
金文洙并非没有尝试修补裂痕。自竞选启动以来,他多次向李俊锡抛出橄榄枝,提出“联合执政”“内阁核心席位”“国务总理职位”,甚至承诺修改党章,为李俊锡回归扫清障碍。但李俊锡的回应,简洁且残酷:电话一律拒接,公开表态“不接受任何妥协”。
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候选人之争,而是右翼内斗的具象化。执政党已全面转入“尹锡悦保守路线”的轨道,而李俊锡——这个年少得志又自诩改革者的政治明星,显然从未线年被逐出权力中心的羞辱中走出。他的参选,不为胜选,而为报复。
正因如此,右翼联盟未能完成整合,金文洙与李俊锡的支持率合计虽可达46%,但在分裂态势下,各自为战,李在明的49%支持率稳如磐石,成为唯一的收割者。
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,素以左翼民粹著称,但他在本轮选战中显然转向更为精准的结构动员。
他提出设立“气候与能源部”、重组“女性家庭部”,尤其在青年政策上主打“恢复青年时代”的口号,成功俘获20-30岁年轻选民。他以不带派系色彩的“新政府”自居,对比右翼混战的泥潭,更显清晰有力。
韩国青年阶层一向游离于传统政党光谱之外,他们要的不是意识形态标签,而是现实政策回应。李在明以一种几近“务实进步主义”的姿态切入结构改革议题,恰恰打在韩国社会最深的结构痛点上。
面对这样的对手,保守阵营若想胜出,本应团结一致,殊死一搏。然而,金文洙显然没能压服李俊锡,反倒让后者以一种“捆绑失败”的姿态,拖垮整个右翼选情。
李俊锡,这位年仅40岁的政治新星,从政之初就充满争议。2021年,仅36岁的他就执掌国民力量党,成为韩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野党领袖。然而短短两年后,他在党内斗争中败下阵来,于2023年底退党另起炉灶。
表面看,李俊锡是改革者,是青年力量的象征;但对整个保守派而言,他更像是个“定时炸弹”。此次选战中,他不仅没有选择战术性让步,反而以“不妥协”姿态公然挑战国民力量党高层。
保守派对他几近切齿,称其将为“分裂右翼、导致选举失败”承担全部责任。但这番威胁,在选票结构已成定局之时,不过是一纸空谈。
更有甚者,改革新党内部亦非铁板一块。虽名义上支持李俊锡,但缺乏资源、缺乏组织、缺乏全国动员力的现实,使该党更像一枚“分票导弹”,将原本就不稳定的保守阵营彻底打成碎片。
这不仅是一场候选人之间的胜负之争,更是一场政治结构的再分配。右翼彻底败于内耗,其“亲美建制+强硬保守”的旧架构,面对选民已显僵化、失效。而李在明所代表的“进步-实用主义联盟”,则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战略弹性。
换句话说,这场胜利并非单纯属于李在明个人,而是一次韩国政治格局对僵化政党体系的否决投票。
某种意义上,韩国这场选举,倒更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一个深陷旧势力内斗的国家,在结构崩解前夕的最后一次自救。
而当右翼连“结盟求生”都做不到时,胜利者根本无需上阵厮杀——只需,等他们自己倒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