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更新时间:2025-08-23 05:39:14 点击量:
文以载道,艺以弘德。8月18日,临沂第三届“沂河之夜”小戏小剧展演落幕。8月4日开展以来,15个夜晚,70余剧目轮番登场各展风姿,线万人共飨视听盛宴,夜风中点亮了沂蒙文化的星河——
小戏小剧,不仅群众叫好,还多次登上同城热搜。缘何如此火爆?答案是:群众演给群众看!这些故事不仅源自临沂,更生动演绎了沂蒙故事,进而润泽了千万沂蒙人民。
沂蒙精神是临沂最突出的政治优势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更是这座城市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
临沂深耕文化“两创”,出真招见实策,在全省率先实施“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”,创作了150余部红色剧目。既回望历史、缅怀先烈,又面向未来、激励当下。
小戏小剧的魅力,在于让红色历史“活”起来。《那双血染的军鞋》中,徐钢子新婚三日赴战场,在郯城大捷中牺牲,仅留妻子银花亲手缝制的那双军鞋,银花与婆婆捧鞋落泪的场景,胜过万语千言;《沂蒙山上兰花开》中,妇女委员吕宝兰为护军鞋引开追兵,牺牲于临沂监狱,年仅23岁,让观众感悟“生死与共”的壮烈;《水草饭团》里,沂蒙红嫂孙玉兰以水草果腹,却将干粮全留给伤员,是对“军民情深”的深刻诠释。
从《沂蒙红嫂彭大娘》“送儿上战场,红嫂骨如钢”的决绝,到《赤诚》里马香莲“红妆换戎装,柔肩担山河”的热忱;从《薪火沂蒙》中兰婷婶“卖女换粮”救战士的牺牲,到《情暖北楼》里副司令员乔信明军毯赠村民的温情,这些剧目以“创造性转化”赋予红色故事全新表达。
北京大学学子翟夏宇观看展演后动容:“沂蒙精神从未远去,在小戏小剧的传承间代代相传、历久弥新,让我们深受震撼、深感收获。”
市民吴禹璇在看完河东区专场后点赞:“红色故事特别打动人,对下一代和青少年的教育太有意义了。”
“以古人之规矩,开自己之生面”,小戏小剧紧跟时代步伐,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,以戏为镜鉴,映照时代。
小戏小剧的创新,在于主动回应时代需求,常演常新。它们思维新、语言新、舞台呈现新,题材聚焦社会热点,传播贴近当下语境,逐渐从“家常小菜”蜕变为“文化大餐”。
廉洁从政主题里,小戏小剧笔触锋利:《一场风波》中,“纵有千钧亲情重,难移正义一寸心”,纪委干部潘东霞在法与情之间博弈;《父亲的廉政课》里,面对工程商给女儿送的“提成”,父亲痛斥其掉进了“精心设计的围猎之网”,一场生日宴,成了挽救迷途女儿的“廉政课”……这些剧目呼应当前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”的要求,“以清为美、以廉为荣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移风易俗实践中,小戏小剧贴近群众:《五十万》里,因索要高额彩礼,逼晕亲家;《新风变奏曲》戳中高价彩礼、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痛点。《特殊的彩礼》以荣誉证书替代金银,讲述“品德才是最体面的聘礼”;《无价之宝》达成“人品和真心才是无价之宝”的共识……这些故事与《临沂市文明乡村条例》的制度保障相辅相成,以文化人,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。
市文化馆副馆长、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主任陈涛表示“很多剧目有生活原型”。庄户剧团、文化志愿者、企业职工纷纷登场,是对“群众文化群众办”最好的回应。
文化惠民东风劲,美好生活人民享。文化惠民的核心要义,在于让群众持续有感有得,以此增进民生福祉,加快推动沂蒙老区发展建设。
为健全文化惠民长效机制,临沂用“群众编、群众演、群众评”的创作链给出答案。自2022年起,临沂推出“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”,并出台《临沂市推广沉浸式情景小剧创作演出实施方案》,面向社会广征作品,邀请专业导演培训基层骨干,让小戏小剧走到群众身边;市、县、乡三级联动支持小戏小剧创演,1.6万普通人从台下走到台上,普通群众从观众变主角,全链条参与创作与演绎,让作品带着烟火气,走进寻常百姓家。
“我们的小戏是庄户剧团自己创编的,百姓演给百姓看,庄户剧团能到市级舞台来展演,我们特别开心!”河东区小戏小剧演员高云惊喜不已。
蒙阴县庄户乐队“胡捣鼓乐队”由一群平均年龄74岁的老人组成,他们用梧桐木削的二胡、大铁盆改的盆琴,把《丰收忙》的喜悦唱进市级舞台。
线下,每天的演出现场都是“一座难求”。“每天都来看,真是过足了戏瘾!”家住临沂大剧院附近的市民孙女士告诉记者,大家不仅可以通过小戏小剧展演更好了解临沂、读懂家乡,还为消夏提供了好去处。
线上,网友同样热情四溢。“群众演,群众看”“演的都是咱老百姓的生活”……通过社交平台看到小戏小剧直播或是短视频后,网友们的评论留言,让这场文化活动,突破地域局限,真正实现了精神燎原。
文化惠民不仅“暖人心”,更能“促发展”。小戏小剧展演还联动文创销售、景区客流、直播带货,为文旅产业赋能。《网红炒鸡》以幽默诙谐的故事,展现临沂特色美食从传统销售到网络销售的模式转变,“临沂炒鸡,天下第一”的口号,在笑声中传遍四方,文化IP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。
弦歌不辍,薪火绵延。“沂河之夜”小戏小剧展演的帷幕暂落,县区巡演的锣鼓已近。